Hieroglyphics and cuneiform

Original link: http://sht2019.cn/2022/10/02/384.xiang-xing-wen-zi-he-xie-xing-wen-zi/

“Wu Yuhong: The origin of writing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hieroglyphs, cuneiform, Chinese writing and alphabetic writing”

汉字有三个原因没有有产生如两河流域和埃及文字中比较固定、规范地使用、数量有限的音节符,一是中华文明没有和另一个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相交融,在本土内没有一个强大的外语民族借用汉字符去表达他们自己的语言,因而汉语在中国保留了古代表意文字的纯洁性。当日本人借用汉字后,我们发现如同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发展出音节符一样,中国文字在日本也发展出统一的、规范的音节符:平假名和片假名,它们比古代的音节符更规范而且和意符完全区别开来了。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是记录多数词都是三个音节或更多音节,而且语法功能复杂的塞姆语一含语言的文字,而汉文字记录的汉语,其特点是大多数词都是单音节词,被称为“连语”的双音节词是少数,三音节以上的词几乎没有,而且语法功能极其简单。因此,汉字似乎没有必要发明一些专用音节符去拼写多音节词。当然,最后一个原因可能和中国文明发展的相对封闭性有关。中国地理的自然封闭造成了中华文明脱离地中海的楔形文明、象形文明和古典文明而独立发展的历史现象,因而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的保守和自大的民族特性—简单化和改革祖宗发明的神圣文字的大胆改革似乎不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和象形文字、楔形文字逐渐减少常用字符数量、发明音节符拼写词汇、由复杂难学向简单化的发展趋势完全相反,汉字的发展方向是大量地创造和使用字符并保持文字的复杂性:埃及文字和两河流域文字的常用字符约600-700个;而汉字的常用符号多达4000个。当一个音节用许多不同的汉字表示而又不被保守的、特权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太复杂而必需进行减少同音字符的改革时,统一的、简单的、数量少的音节符号当然就不会在中国出现了。和所有的古文字一样,象形文字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字体演化,产生了新的字体。由于象形字符的书写速度太慢,写在莎草纸上的字符首先简化成为祭司体符号。

“Comparison of Cognitive Processing of English Words, Chinese Words, Early Words and Pictures”

英文词、汉字词的命名快于分类, 甲骨文、东巴文与图画的分类快于命名, 这种反应趋势与符号的外形特征、区别性特征以及符号记录语言方式所导致的语音和语义加工的激活路径有直接关系。甲骨文和东巴文在认知性质上都属于形意文字, 只不过东巴文更靠近图画, 甲骨文更靠近汉字, 是一种正在转型的文字类型。

This article is reproduced from: http://sht2019.cn/2022/10/02/384.xiang-xing-wen-zi-he-xie-xing-wen-zi/
This site is for inclusion only, and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